English

纠正孔子研究中的两种错误倾向

2000-02-18 来源:光明日报 卢钟锋 我有话说

孔子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是众所周知的。他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儒家学派的开山人物。他的思想博大精深,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史称孔子“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因史记作《春秋》”(《史记·儒林列传》),相传还为《周易》作《易传》。可以说,儒家的《六经》是经由孔子之手完成的。因此,我们有理由把儒家的《六经》看作是孔子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典籍进行整理、总结的产物。这样,他就为儒家学说的确立提供了经典依据,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赋予了儒家学说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在孔子研究方面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即全般否定孔子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孔子的文化保守主义。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倾向的人把汉唐以来历代封建帝王所宣扬的孔子与春秋末年的孔子等同起来,要孔子对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负责。时至今日,还有人把社会上尚存的“封建余毒”统统算在孔子一人身上。其实,孔子之被尊为“封建圣人”是汉武帝以后的事。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之所以要祭起孔子的亡灵做自己的护符,完全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需要。因此,与其从孔子身上去找原因,不如从历代的封建政治中去找原因。诚然,孔子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他主张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名份,要求重建西周宗法政治。但是,也要看到,他反对统治者单靠“政”、“刑”等强制手段来治国安邦,而强调要用“德”、“礼”等教化手段来治理百姓,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说明孔子关于治国安邦的主张是不能与后世封建帝王的专制统治相提并论的。可见,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倾向的人对待孔子的态度是一种非历史主义的态度。80年代以来的民族虚无主义更从全盘否定孔子进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这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它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是根本对立的。有文化保守主义倾向的人则无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一面,片面地夸大其进步性,甚至把孔子思想的进步性无限引伸和发挥,径直与现代接轨,从而把孔子的思想现代化。在此,笔者特别要提到80年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它有一个极其明确的指向,就是:竭力否定“五四”以来的文化批判精神,贬低以至抹煞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主张回归传统,鼓吹“全面复兴儒学”,因此带有文化复古主义的特点。显然,文化保守主义这一思想意图是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的。

要克服上述两种错误倾向,关键在于坚持历史唯物论对于孔子研究的指导,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人们知道,孔子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这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其间,新旧事物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十分尖锐、激烈。身处社会转型时期,孔子的思想自然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他所处时代的烙印,表现出鲜明的两面性格:既有受历史传统束缚的精神负担,又有适应历史转变的思想追求;前者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一面,后者反映了孔子思想的进步性一面。孔子思想的这种两面性在他所提出的仁礼学说里有其突出的表现。

孔子的仁礼学说有着明确的指向,就是“复礼”和“为仁”。“复礼”就是恢复周礼、重建西周的宗法政治和礼乐文化。它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性的一面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孔子的思想并非一味守旧、泥古不化,即使在“复礼”问题上也不例外。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认为三代礼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时损益,不断有所改变。周礼也是如此。当然,根据孔子对周礼的态度,他的这种“损益”不可能是对周礼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至多只能是做一些局部或形式上的修正。孔子对礼的“损益”或修正还表现在“礼”的内涵上。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把“仁”不“仁”作为“礼”不“礼”的前提或规定,以“仁”言“礼”,予“礼”以“仁”,把“礼”的内涵作了新的阐释。这在孔子以前,是没有先例的,因此,可以看作是孔子对于古代礼说所作的修正,具有创新的意义。

在“为仁”问题上,同样表现出孔子思想的两面性。一方面,孔子以“复礼”、“孝弟”、“亲亲”言“仁”,如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等,说明孔子提出“为仁”的目的在于恢复西周宗法政治,维护西周宗法伦理关系;另一方面,孔子又赋予“仁”以“爱人”、“立人”、“达人”、“勿施于人”等涵义,认为在人们的交往中应该彼此相爱,相互尊重、理解和同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为仁”之说,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即爱己爱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虽然孔子所说的“人”是“亲亲”中的人,宗法伦理关系中的人,因此,他所说的“爱人”云云,决非泛指一切的人,但是,仍然不可否认孔子关于“仁”的上述诸涵义中所体现的重人思想。这可以看作是对他的“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的一种补充,是孔子思想的一个进步。应该说,这是春秋以来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孔子思想中的反映。因此,它仍然不失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创新之举。

总之,孔子的仁礼学说是孔子思想的理论基础,最能反映孔子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理论观点,也能反映孔子思想的两面性特点。笔者所以特别强调孔子思想的两面性,是因为这符合孔子的思想实际;同时,也是为了克服孔子研究中存在着的片面性、绝对化和抽象化,使孔子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开展下去并取得更大的成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